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原理

发布时间:2025-02-28 浏览:89次

        红外气体传感器基于非色散红外(NDIR)技术,通过检测气体对特定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来确定其浓度。原理核心步骤如下:


  1. 红外光源
    传感器内置红外光源(如LED或微型电热丝),发射广谱红外光,覆盖目标气体的特征吸收波段。


  2. 气体吸收
    不同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有选择性吸收(如CO₂吸收4.26 μm,CH₄吸收3.3 μm)。气体浓度越高,吸收的红外光越多。


  3. 光路设计
    红外光穿过气室(含被测气体)后到达探测器。气室设计影响光程长度,长光程可提升低浓度检测灵敏度。


  4. 信号检测
    探测器(如热电堆或光电二极管)测量透射光的强度,并与参考通道(无气体吸收的波长)对比,通过朗伯-比尔定律计算气体浓度:


  5. =0

    其中,0为初始光强,为透射光强,为吸收系数,为浓度,为光程。


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
  1. 环境干扰(温湿度)

    • 内置温湿度传感器,通过算法实时补偿(如多项式拟合修正)。

    • 采用恒温控制模块维持光源和探测器温度稳定。

    • 问题:温湿度变化影响光源稳定性与探测器灵敏度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2. 光学污染(灰尘、油雾)

    • 气室设计为防尘结构(如疏水滤膜、气流通道优化)。

    • 自清洁功能(如定期加热气室蒸发污染物)。


    • 问题:污染物附着在光学窗口,导致信号衰减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3. 交叉敏感(多气体干扰)

    • 使用窄带滤光片精确匹配目标气体吸收峰(如4.26 μm滤光片专用于CO₂)。

    • 多通道检测(参考通道+测量通道)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去干扰。


    • 问题:不同气体的吸收波段重叠(如CO₂与H₂O)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4. 长期稳定性与漂移

    • 自动零点校准(定期通入纯净N₂作为基准)。

    • 选用长寿命光源(如量子阱红外光源寿命可达10年)。


    • 问题:光源老化或探测器灵敏度下降导致基线漂移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5. 低浓度检测灵敏度

    • 增加光程(如反射式气室设计,光程可达数米)。

    • 锁相放大技术提取微弱信号,抑制噪声。




未来发展趋势

  • 微型化:MEMS工艺集成光源、气室和探测器(如芯片级NDIR传感器)。

  • 多气体同步检测:宽谱光源+阵列式探测器,结合光谱分析算法。

  • AI驱动:自适应校准、故障诊断及数据融合(如结合电化学传感器)。

  • 低功耗设计:脉冲式光源供电,适用于物联网(IoT)设备。

通过上述技术优化,红外气体传感器在精度、可靠性和成本间取得平衡,成为气体检测领域的核心方案之一。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;
  • 下一篇:甲醛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
  • 相关新闻